党建园地

学习园地
赴复旦大学保卫处岗位培训学习总结(一)
2018年06月25日 10:03  点击:[]

培育和践行职业化精神  提升学校安保工作水准

 

——河西学院高校综合改革与制度机制创新研修班学习心得

 

2014年9月22日至9月27日,有幸参加了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河西学院高校综合改革与制度机制创新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学习,从接到通知到进复旦校园学习,一直处于诚惶诚恐中,原因有二,一是复旦这所百年名校无形之中给予自己的一种压力,有乡下人进城的一种忐忑。二是自己对本期培训内容的大多数了解不多,害怕听不懂、学不好,辜负了复旦专家的教诲和学校的期望。抱着这种复杂心情,前往复旦。

6天时间,14场讲座,3次部门对接,2次考察,聆听了14位专家的高端讲座,与4名保卫干部、5名工勤人员、3名学生进行了面对面交流,走访了3栋办公楼、2栋学生公寓楼、3栋教学楼和5个学校大门,全天候感受了复旦大学的方方面面。在此之前,因为工作关系,接触过为数不少的复旦学者和老师,对他们谦和的态度、渊博的学识、得体的举止、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令人印象深刻且敬佩有加。通过这次培训学习,除了以前的印象外,油然而生几个疑问:他们为什么能这样?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把学习和工作搞到一定的境界?我为什么做不到?这些疑问,是我此次学习之行感触最深、思考最多、与自身状态和本职工作联系最紧密的一些疑问,对这些疑问的探讨与回答,或许会把自己向复旦人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学以致用做好工作的一些思考断片串起来,最终能够找到一些答案,明确一些努力方向。

培训学习开始到现在,综合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思考到的,我试着回答这些疑问。想来想去,最终认为,复旦人之所以有那样的状态和风貌,一方面是学校享有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文化资源优势、高层次的人际环境优势为每一个成员提供了优质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作为每个个体,他们每个人身上有一种精神,一种把本职工作超越于谋生手段的职业化精神,我把这种精神总结为四个词:敬业、热忱、务实、协作。即他们身上,凝聚了敬业之魂、热忱之心、务实之风、协作之真。

对照这种精神,面对工作差距,结合个人实际及我校现有保卫队伍的工作状态,我觉得,保卫处必须从培育和践行职业化精神入手,努力打造一支符合学校实际、具有职业化精神的保卫工作队伍,才能够不辱为学校发展护航、为师生安全服务的使命。

培育和践行职业化精神,是调动工作积极性、挖掘队伍工作潜能的需要

学校内保工作质量的优劣,关键靠保卫工作人员,靠保卫工作人员的良心和思想认识。保卫处现有的工作队伍中,50岁以上的人员占到60%,有过工作经历又失业的临时工占临时用工的80%,工勤身份人员占正式职工的60%,加上文化程度、工作经历、个人素养等因素,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是客观存在的。学校现有的临时用工政策和工资待遇水平,不可能对他们有更多更大的政策支持和物质刺激的空间。这样的情况下,拿什么来统一思想和凝聚人心,拿什么来保证每个保卫人员专注于自己的职责,扎扎实实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除了最大限度的利益保障和制度约束外,重要的是树立职业认同感,寻求精神慰藉。因此,要大力培育和践行敬业、热诚、务实、协作的职业化精神,让每个成员将这种精神内省于心、外化于行,并使之成为每个成员的工作动力和精神支柱。唯如此,才有可能促使每个成员一切有利于工作的事,把工作为谋生手段升华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培育和践行职业化精神,是提升工作执行力、提高工作效能的需要

无论在与复旦大学保卫处领导和工作人员交流的过程中,还是在学习复旦大学保卫处工作资料的时候,总能感觉到一些共识度极高、操作性极强的理念、方法和方向。也就是在某些工作领域内双方几乎是同时向着同一个方向出发,一段时间或呈现结果的时候,我们往往达不到他们的高度和效果。这中间不否认有起点高低的区别,但大多数工作是我们执行不力、效率不高的问题。一项工作或一个正确的决定,能否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目的,是执行者在落实过程中是不是做到了全身心投入,是不是将外部强加于其的工作指令内化成了自觉自愿的行动。一件工作或一项指令,执行和有效执行是截然不同的,执行即完成,就是按要求做完了,是刻板的、僵硬的。有效执行也是完成,但其中赋予了执行者的情感和创造,是鲜活的、有温度的。在我们的工作中,有的是不执行,多的是应付性执行,个别是胡乱执行。之所以这样,归根到底是执行力不及、不强的问题。除去手段、方法、技术的因素,执行力应该与执行者身心投入和态度端正的程度(即敬业精神、热忱之心)成正比。学校保卫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个良心活,迫切需要令行禁止、落地有声的工作效果,没有敬业精神、仁义之心,成员永远不会全力以赴做事,不会关注每一个关键细节,不会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这样,执行力就变成一个概念、一句空话。因此,大力培育和践行敬业、热诚、务实、协作的职业化精神,是保卫工作队伍提升工作执行力、提高工作效能的有效途径。

培育和践行职业化精神,是构建学校安保维稳协同创新机制的需要

新时期,为适应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校治理制度机制创新成为高校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面对日益严峻的维稳安保形势,高校保卫部门的防火墙、路由器、服务器地位日益显现。但单靠保卫部门单打独斗,无论如何发挥不了上述作用。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 一方面,学校保卫工作队伍内部各工种需要建立良性的协同机制,如门卫人员、巡逻人员、报警中心指挥调度人员之间,需要既分工负责,又通力协作,切实形成指挥得当、反应灵敏、行动果敢、攻坚克难的内部协同机制。另一方面,学校保卫部门需要与校内外的业务主管单位和工作关联部门建立起高效的协同机制,对内要会同学生处、后勤处、团委等部门探索构建学生安稳管理的校内协同机制,与各学院、科研机构建立校内安保工作为学校教学科研重大活动提供优质服务的长效机制,对外要加强与教育厅安稳处、地方公安、国保部门、国家安全机关的沟通与协作,建立长效协作机制、校园安稳舆情监控和舆情研判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与运行,协同业务的无缝对接,协调联动的健康高效,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校安保队伍自身必须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战无不胜。学校安保队伍的这些优秀品质,是“用众力、用众智”的能力前提,是构建校园内外安保维稳协同创新机制的基础和资本,离开敬业、热诚、务实、协作的职业化精神,不可能铸就这些品质,校园安保维稳协同创新机制便无从谈起。

培育和践行职业化精神,是高校安保队伍融入大学校园、实现职业价值的需要

学校安全无小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校园安全稳定压倒一切,无安全稳定一切无从谈起。这是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地位和针对学校安稳工作内外上下不容置疑的共识。处在学校安稳工作最前沿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队伍,在社会和校园内却始终是个“另类”群体。“形象差、素质低、不靠谱”,差不多就是这个群体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也正因为如此,高校安保工作人员始终难以真正融入大学校园的主流群体,难以被认同为校园内能够发挥教育功能的一分子。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种后果对学校教育和学校事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绝不敢说学校安保队伍在为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直接贡献,可作为大学校园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存在,也不是想象中的可有可无或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如何体现这支队伍的意义和价值,换句话说,如何将他们存在的隐性意义和价值能够更多、更好地显现出来,让别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到,从而激励他们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最热诚的态度来对待工作,迸发出实现自我价值、职业价值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将会在建设校园文化、传承学校精神方面释放这个群体应有的正能量。在外部环境还不可能全力支持他们就此成行的现实情况下,高校保卫工作队伍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之道,努力培育和践行职业化精神,铸敬业之魂,捧热忱之心,行务实之风、现协作之真,一定能够昂首挺胸、和谐共荣于诞生高素质人才的大学校园。

以上是自己关于我校保卫队伍中培育和践行职业精神必要性、迫切性的思考,如何落实是个重大课题。保卫处在整合优化保卫工作队伍的群体性共识和职业价值取向,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价值标准方面,也开始了一些工作,特别是将文化引领、德性感召、行为约束、典型带动、率先垂范等培育和实践途径付诸了工作实践,相信通过我们自身的不断努力,加上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师生员工的支持,我们会在各方面有所改观,切实为打造学校升级版做出应有的贡献。

 

保卫处  刘竞翔

 

上一条:赴复旦大学保卫处岗位培训学习总结(二)

关闭